【家风故事】爷爷的“规矩”
来源:郑州市纪委监察局网站
时间:2017-03-31 17:26:19
字体大小:【
分享

说起家风,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长辈常常教导我们的“尊敬长辈”“勤俭节约”“家和万事兴”“技多不压身”“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中,无形的融入了我的工作生活。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爷爷常常给我们讲的“规矩”。

  爷爷是村里有名的木匠,木工活儿干了一辈子,爷爷常说“做人就像做木工活儿一样,要有规矩”。 

  小时候总喜欢守着爷爷看他做木工活儿,他的耳朵上从来都夹着铅笔,尺子几乎不离身,每次做活儿爷爷都要反复测量几遍,确认无误后才开始打线、切割、钻眼、打磨、组装……。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爷爷做的木工活儿,虽然没有商场里卖的美观,但是却经久耐用,老家的所有门窗、桌柜以及我们家几代人用的面板、板凳都是爷爷亲手做的,直到现在依然完好如初。爷爷常常拿着木板给我们讲道理,“做木工活儿,最重要的就是规矩,尺寸一定要丈量好,必须丝毫不差,否则这个活儿就废了。做人也一样,要有规矩、知分寸,这样才能站的直、行的稳、活的顶天立地”。   

  每次出去做活儿,爷爷都会让奶奶提前给他备好一天的干粮。按照习俗,雇主通常会给爷爷包一个红包,爷爷总是婉言谢绝。那个时候家里都不宽裕,“不吃饭、不收包”,这是爷爷为自己定下的“规矩”。   

  为了尽量给雇主省些木头钱,做活儿前,爷爷都会事先问清楚要做的物件尺寸、数量……等等,然后再计算出需要的木材数量,通常情况下,爷爷算出的木料都不多不少刚好够用。剩下的一些余料,爷爷也会想方设法的加以利用,给雇主做成板凳之类的小物件儿。无论做什么物件,他都始终坚持自己的标准,每道工序都认认真真、细之又细,完工了自己先试用一番,不行了就再改、再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几十年来,经爷爷的手做的物件不下千件,凡是跟爷爷打过交道的人无不交口称赞爷爷的手艺。“无论做什么行当,都要讲究职业道德”,这是爷爷的“规矩”。   

  农村家里做木工,通常是家里要办什么红白喜事或者物件坏了,要的都比较急。桌子、板凳之类的小活儿一般需要两、三天的时间,而柜子、门窗之类的大物件则需要大约一周左右。做活儿期间,爷爷通常早出晚归,尽量把时间往前赶,有时候为了“赶活儿”,爷爷常常忙到半夜才回家,离家远了就干脆睡在雇主家的门厅里,就是为了确保能够在事先讲好的日子把活儿做好。“做人要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爷爷说这是“规矩”。    

  有一次,爷爷切割木板的时候不小心切到了手指,右手食指断了半截,可爷爷在医院待了没几天就又回家做活儿了。家里人心疼,纷纷劝他“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您岁数也大了,以后就不要再做活儿了,在家好好享享清福”。爷爷却坚决不同意,“干了一辈子木工,怎么能因为半根手指放弃了”。“自己选的路,认定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这是爷爷给我们定的“规矩”。

  这些年爷爷年纪大了,由于身体原因不怎么出门做活儿了。可农闲的时候,爷爷还是喜欢待在库房里,摆弄他的“家伙儿”,隔三差五的给我们这些晚辈做些面板、凳子之类的小物件。平时村里哪户人家的家具坏了都会找他来帮忙,他也从不推辞,不仅免费帮人给修好,还会顺便给重新打磨、刷漆,看上去就跟新的一样。附近村里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他做的物件,提起爷爷,十里八村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尽己所能的去帮助别人”,这也是爷爷定下的“规矩”。  

  爷爷一生坚持按自己的“规矩”做事,无形中这“规矩”也成了我们的家风。几十年来,不论从农村瓦房里走出的父辈们,还是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孙子辈们都在潜移默化地沿袭着这种家风,并在我们几代人的工作、生活里传承延续了下来。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爷爷的“规矩”都无形的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标尺”。(新密市纪委)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