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们综合管理室一行三人驱车前往对口帮扶的安庙村,慰问联系的监测户。车窗外,青纱帐般的玉米地延展到天际,远处熟悉的乡音随风入耳,质朴而温暖。这看似平凡的清晨,正悄然记录着一个村庄的蜕变。
村部墙上的“明白账”
走进村委会,两侧墙壁上的“作战图”分外醒目。左边是416户村民的网格图,低保户、残疾人、外出务工家庭一目了然;右边是清晰的村貌地形图,林地、耕地、草地用不同色块标注得明明白白。
“这是工作队来后两个月就跑出来的‘明白账’!”村支书安晓凯语气里满是赞许。“驻村干部们一到村里就扑下身子,不分昼夜地走访摸排。白天找不到人,就晚上去;一次不在,就去两次。这张民情图是‘活’的,每月更新,谁家添了人口、谁家换了电话都得及时记上。”
“帮扶就是要盯紧细节。驻村,把村民的事记细了,才知道该往哪儿使劲。”来自郑州市纪委监委的驻村第一书记吕森指着地形图上的一个圆形标注,“你看这块200亩的荒草地,计划建成菌类产业链发展基地,建成后可为村里解决30余个就业岗位。”
“等产业链基地建起来,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安书记眼中闪着光。
项目账本里的“阳光”与“温度”
正说着,驻村干部宋磊拿着手机快步走来:“好消息!货运场站的规划批下来了!”吕森立刻翻开桌上那本整齐得像信访线索台账的项目记录本,在“对接规划”栏打了个勾。在这本记录本上,每个项目的资金来源、进度、责任人都标示得清清楚楚。
“现在村里大小项目,都有村民代表全程盯着,钱花哪儿了,明明白白!”安书记边介绍在建项目边感慨。
比大项目更暖人心的,是一桩桩贴心的小事。村服装厂改造的临时教室里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二十多名留守儿童正跟着年轻的选调生方永强学习数学。“以前娃放假就野跑,现在有地方学东西,咱在外打工心里踏实多了!”村民安帅星的话,道出了公益课堂的分量。为此,乡亲们还特意给工作队送了锦旗。
村口的路灯项目也已落地,十月将竖起100余盏太阳能路灯,从村头亮到村尾。说起缘由,吕森提起一次夜访:“看到老人摸黑差点摔倒,心里不是滋味,第二天就想着这事必须解决。”
不远处的活动广场正铺设地砖,“以后老人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活动身子骨。”
减少的信访件与聚拢的人心
“以前村里事儿杂,隔三差五就有人上访,跑北京的都有。”安书记拿起信访记录本,语气轻松了许多,“工作队来了后,这本子可有日子没添新页了。乡亲们现在有事都先找村委,基本都能就地解决掉。”
这变化,源于工作队带来的新气象。他们立下规矩:每月开“问需会”,村民当场提问题,村干部现场答,暂时答不了的限期解决。有次村民质疑低保评定,工作队当即请来镇纪委监督,重新评议、立即公示,最终大家心服口服。
下午,我们专程走访了村里那位曾因道路问题多次反映诉求的安大叔。他指着新修的路和平整的广场,感触良多:“过去有事不知道找谁说,说了也不一定办。现在不一样了,干部干实事!路平了,广场有了,大伙儿气顺了,心也齐了,这日子啊,越过越有奔头,心里头亮堂!”
泥土芬芳里的笃实脚步
傍晚,夕阳给安庙村镀上一层暖金。菌菇大棚采摘的笑颜、货运场站忙碌的身影、夜幕下串串路灯映照的温暖家园……未来的图景在心中铺展。我们离开村委会时,驻村工作队还在和村干部商议着下一步计划,大家裤腿沾泥,笑容却格外踏实。
这趟走访,脚下沾着泥土,心里装着感动。村民眼中渐亮的光,日渐减少的信访件,还有那田间地头、村部院坝里忙碌的身影,都在续写着初心与担当的故事,它不在报表里,不在汇报中,就在这一方百姓日渐舒展的笑容里,在这片土地焕发的生机里。
车子缓缓驶离这个温暖的村庄,安庙村的故事,仍在希望的田野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