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么快就帮我补办了不动产证,感谢咱纪委监委同志们的帮助。”拿到新崭崭的“红本本”,新郑市民老傅笑得合不拢嘴。
日前,老傅向新郑市纪委监委反映,其名下某幢房屋所有权证丢失,申请遗失补证,到办事大厅跑了多次也没办成。该市纪委监委了解核实情况后,针对该幢房屋“部分房产经过买卖,部分产权发生转移”的症结,督促协调该市房管中心、不动产中心等职能部门深入研判,最终将房屋面积变更和遗失补证业务合并办理,为老傅解决了烦扰其一个月的“烦心事”。
解决好老傅的“烦心事”只是新郑市纪委监委整治不动产“登记难”的一个缩影。针对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该市纪委监委督促不动产登记中心开展全市不动产登记摸底排查,建立不动产“登记难”项目摸排工作台账,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现场检查等方式,切实推动解决一批不动产“登记难”问题。
“我们对梳理出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分类,推动协调相关部门同题共答、对症下药,实行‘一类一策’,精准推动各项问题有效解决。”新郑市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纪委监委推动化解华南城紫荆名都、尚东郡等五个项目1361套房屋完成首次登记工作,惠及群众约1350人。同时,新郑市纪委监委强化执纪问责,严肃查处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履职不到位问题2件,处理处分12人,形成有力震慑,倒逼职能部门责任落实,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今年以来,郑州市纪委监委紧盯群众关切,从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入手,靠前监督,着力疏通不动产登记过程中的“卡壳”堵点,及时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不动产‘登记难’并非难在登记环节,其背后往往涉及手续不完善、权属争议、欠缴土地出让价款等历史遗留问题,决不能让群众为这些问题‘买单’。”郑州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切实解决全市错综复杂的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郑州市纪委监委督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研究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化解政策,形成了共计50条化解措施的《郑州市清理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不动产“登记难”若干措施》,涵盖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医疗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工业、其他应该纳入清理化解范围的8大类不动产,涉及用地手续不完善、跨宗地建设、规划核实手续不全等共18类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处置意见,为解决不动产“登记难”提供了全面、可靠的指引。
针对群众反映的手续繁杂、办理周期较长、资料反复提交等问题,郑州市纪委监委与自然资源与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协调联动,充分整合“室组地”监督力量,采取“1+1+N”联动机制,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列席部门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精准监督,督促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店小二”、“全程帮办”服务,开设“企业专窗”等多项特色便民服务,着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
“小房本”关乎“大民生”。截至目前,郑州市累计化解不动产“登记难”约28万套,积极化解了一批不动产登记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