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部门、递材料、等审批”曾是申领技改补贴的“三部曲”,企业要备齐十几份材料,在各部门间来回奔波,一个流程走完往往要个把月。如今,这样的“马拉松式”审批正在成为历史。近日,登封市某建材企业负责人惊喜地发现,78万元技改补贴从申报到入账仅用了3个工作日,全程“零跑腿”“零等待”。这一转变得益于今年初登封市纪委监委构建的营商环境大数据监督体系,该体系通过打通多个部门的几十种核心数据,智能识别政策落实中的“中梗阻”问题,推动惠企政策“一键直达”。
长期以来,涉企数据分散、人工核验低效等业务堵点长期掣肘政策落地效能。针对这一情况,登封市纪委监委通过专项督办、联席会议等方式,推动发展改革、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打破“信息孤岛”,归集企业注册、税务、社保、招投标等数据1亿余条,建立营商环境智慧监督平台。依托该平台,市纪委监委运用数据碰撞分析技术,对政策兑现、执法审批等关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督,既督促职能部门提升服务效能,又动态监测公职人员履职用权情况,实现了从“被动等线索”到“主动查异常”的监督方式转变。
围绕企业反映集中的“政策兑现慢”“审批踢皮球”等突出问题,市纪委监委全面梳理近3年来的涉企信访举报和案件查办情况,归纳出“应享未享政策”“重复检查罚款”“吃拿卡要”等8类高频顽瘴痼疾。在此基础上,制定“惠企资金异常拨付”“超时限审批”等12项数据比对规则,构建“政策落实效能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抓取企业申报记录与税务部门实际减税数据进行比对,可实现精准监督。
自今年年初到现在,市纪委监委通过数字化监督手段,累计为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78件,推动惠企资金兑现效率提升70%,企业满意度达到98.3%。
如今,走进登封市政务服务大厅,每个窗口都张贴着“码上监督”标识,企业扫码即可对服务质量进行打分。一条条实时汇聚的评价数据,正持续校准着营商环境“温度计”,这股数字动能,正源源不断激活营商环境的一池春水,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登封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