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代主任杜新军在新密市调研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监督“小微权力”。新密市纪委监委落实“干在实处、站在首位”要求,坚持“干”字为先,“实”字为本,切实把“小微权力”监督做实做细,为人民群众全面奔小康保驾护航。
规范“小微权力”运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也是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加强监督、严厉惩治的同时,注重分析研究典型案件背后的制度漏洞,坚持把织牢织密“小微权力”制度藩篱作为关键环节,既坚持严管严查、强化震慑,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戒,筑牢思想防线;又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积极推动以案促改、建章立制,堵住制度机制漏洞,给“小微权力”套上“紧箍咒”,做到标本兼治。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监督。做深做实做细监督职责,关键在于精准,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在近年来查处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中,涉及脱贫攻坚、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问题较为突出。紧盯这些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增加专项监督检查频次,推动巡察监督向基层延伸,扩大覆盖面、提高精准度,做到监督常在、形成常态。聚焦“六稳”“六保”,围绕民生保障、营商环境、复产达产、项目落地等重点内容,跟进监督、全程监督,确保政策执行不遗漏、不走样。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监督队伍体系建设,专门成立基层监督指导科室,具体指导全市各村(社区)监委会开展工作,以定位精准促进监督精准,切实提升基层监督实效。
筑牢思想防线,密织制度笼子。破解基层“小微权力”监管难题,坚持用“明规矩”破“潜规则”。一方面,在查处发生在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基层扶贫、惠民资金、“三资”管理等领域的“微腐败”案件后,注重“趁热打铁”,开展以案促改活动,把警示教育开展到村组,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避免把案例当故事听,真正实现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针对干部权力界定模糊、决策随意、监管薄弱等问题,梳理农村党员发展、农村批基建房、村级财务管理等容易“任性”用权及易发生腐败关键环节,同步完善制度规定,确保建立的规章制度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使“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制度笼子真正密起来。
坚持严管厚爱,激发担当作为。群众对“近在眼前”的“蝇贪”最深恶痛绝。整治基层微腐败,首先要严管严查,紧盯处在关键岗位的手握“微权力”的“小官”,紧盯与群众利益有直接关系的关键事,严惩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类“蝇贪蚁腐”,对民愤集中、性质恶劣的快查快办、限时办结,对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让“微权腐败”者从害怕被查处的“不敢”、没有机会的“不能”,逐步走向敬畏党和人民、敬畏党纪国法的“不敢”。同时,又要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函询诫勉,防止小错变大错;同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向诬告者“说不”,为干事者“正名”,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和热情。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下一步,将以实干的劲头、首位的标准,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做实做细“小微权力”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刘广军系新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