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古县衙千年廉文化』之二十
来源:新密市纪委监察网
时间:2015-05-25 00:00:00
字体大小:【
分享

史载廉吏昭示廉政文化――李芝兰

   “民无禾无麦,系吾任也。”这是古时的一位县令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这种责任感即使在今天也让人感动,这位县令就是清初到密县任职的李芝兰。正是这种心忧黎民的无私胸怀,使他在任职的五年中,为老百姓做了太多的好事善事。所以,无论是《密县志》,还是密县现存的碑刻,甚至民间的口口相传,有关他的事迹和故事,都有特别详细的描述。

    李芝兰,号毓秀,岁贡生,古营州辽东(今沈阳)铁岭卫人,于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莅任密县知县,顺治十年(1653年)升任山东登州通判。在密任上五年,清白矢心,清廉为民,政通人和,赢得了密县人民的爱戴。

    察民疾苦,敢于请命。李芝兰被密县人尊称为“李公”。他来密时,正值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长期蹂躏,灾荒四处侵袭,当时密县的民众多已流亡各地,城虚村僻,人烟稀少。再加上前任官员虚报了土地四百余顷,田赋征收都难以完成。面对这样的烂摊子,李芝兰心急如焚,眼看老百姓闹饥荒,他顶着压力,如实上报情况,并建议免课三年。虽然上司多次奉公文严厉催促,并给予了处罚,但他最终没有妥协续报。明朝的旧制中,农民承担了许多苛捐杂税,如钱粮柜头、阔布、浮费、官马喂养、民运漕米等,他上任后,都依据实情,一一予以革除,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民心大振。对一些不合理的差赋,如平西王(吴三桂)家属西迁,乌金王北还等项目,虽然催得急如星火,他都想方设法,向上面一一交涉,或者干脆自己捐出俸资供应,也不愿扰民。

    感时维艰,广施善政。清初,战乱初定,集镇空虚,商旅不通。为了重建秩序,繁荣商贾,李芝兰多方努力,动员老百姓入城生活,最后竟达五百多家。大隗、牛店两镇,经过连续的战乱,成了穷乡僻壤。他设法劝民造房,打通交通,开展商贸,使城乡贸易渐渐有了起色。当时,战争和灾荒尚未完全结束,道路两旁遗留了大量无人掩埋的尸骨。为了稳定民心,安抚民意,他特别划出土地,凿冢二十处,为全县每一保都留下一处。然后,又捐出俸禄,招募民工,掩埋尸骨,并设坛祈祷,告慰亡灵。顺治六年(1649年)夏秋之交,密境大旱。冒着七月暑热,李芝兰亲自步行三十余里,到柏崖山下,敕封白龙王,痛自引咎,为民求雨。当时,祈雨刚毕,顷刻“霖雨沛作,岁成大熟,密绅衿国人欢呼”。祈雨大成,李芝兰又捐出俸银,命工匠重修白龙庙大殿、拜殿及三门,金像真身,并一同整修了圣母殿及卫房。

顺治七年(1650年),李芝兰又捐金五百余两、粮二百余石,重修老城西关桥。该桥原名广济桥,为邑人魏尚谦建,水冲后无存。李芝兰重建后改名惠政桥。此举让密人十分感动,当时密邑举人韩继文亲自撰写了《惠政桥记》,在记中,他对李芝兰莅密以来的亲民惠民行为十分感慨:“未曾持刑械而奸得,未曾于打罚而理颂,未曾以催科而赋足,未曾穷萑符而盗息,未曾姑息宽容而民爱之。客冬农隙,议修此桥,不烦士民,捐俸修建,改砖砌为石券,期垂永久。”五载辛劳,整修建置。

清初,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衙门、庙宇、学校等各项建置设毁坏严重,都亟需一一整修。为广施教化,振兴一地文风,五年中,他不辞辛劳,完善了各种规制设备,在各地创建、整修了大量的文化设施,主要有:重修县衙,重建城门楼、角楼,补葺四面城墙垣,疏通护城壕,重建常平仓,增补孔夫子庙,重建奎星楼,重修观音阁,重修法海寺,创建白衣堂,重建广生祠,重修南关火神庙,创建元帝庙和三官庙,重建马王庙和虫王庙,移建朝阳寺于东店,创建西关关帝庙。这些事一件连一件,五年中几乎没有停歇过,在当地留存的碑刻和志书上分别都有记载。

今天,来集镇李堂药庙尚保存有清光绪十八年《县尊李芝兰捐银重修药王庙》碑,记载了顺治八年李芝兰捐俸银数十两,广修大胜、拜殿、道室各三间。碑上还说明了此碑在顺治年间即立,只是因“咸丰年间皖匪窜扰,火焚已碎,诚善之举,不可湮没,重刻以劝善”。在苟堂南泉寺也有顺治九年《密知县事李公重修南泉寺碑记》一碑,载有“李公捐银重修,蠲免人役”之事。李芝兰任密期间,也十分注重文化重建,保持了密县文化薪火相传。如,修密县志这件事。密县旧志,殆修于明成化二十年,后于万历、崇祯年间相继续修,但明末毁于兵火。李芝兰任密时,和邑举人韩继文,征文考献,进行续修。为发展教育,他创立社学,建房九间,聘请社师授课。又在县西南置田50亩,牛二头,招佃收租,补贴社师。在自撰的《关帝庙碑记》中,李芝兰真切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任密之政,拳拳于怀,迄今五载,恐任期届满,而志莫遂也。”不难看出,李芝兰在任期间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的县令自然值得人们铭记。

政声卓著,后人怀念。李芝兰在密五年,体恤百姓,广施善政,为密人布下了数说不尽的恩泽,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纪念他。顺治六年春,群狼窜入城中,李芝兰到城隍庙中祈祷,遂感动神灵,即日捕获狼十余只,患遂息。顺治七年,文庙告成,明伦堂产灵芝三茎,夜间奎星楼有光如火,称其祥瑞。树碑立祠,以示纪念。李芝兰到白龙庙求雨后,那年冬天,密县儒学教谕耿奎章撰文,原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禹好善、县儒学训导许荩臣参与,为他立了《邑侯李公重修敕封白龙王庙碑记》和《密贤侯李公异政瑞应合邑立祠永戴碑》,并在白龙庙大殿西南侧建李公祠,塑李芝兰像。

李芝兰离密后,人们又在西关关帝庙右,建李公祠,祭祀纪念。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知县景纶对其进行重修,以至祭祀永远。嘉庆三年,密县知县杨泰起建立名宦祠,请李公入祠,荣享祀典。李芝兰《关帝庙碑记》:“当炎汉式微之际,群凶窃据,豪杰蜂起。帝不胜愤忿之心,欲信大义于天下,迹起协扶汉室,忠义炳于日星。历代褒崇,或以王,或以帝,岂独有私于帝,诚以帝之功德巍巍,其食报固应尔也。兰于大清定鼎五年,筮仕密邑,窃以治民事神,皆为政之急务,而兵燹虔刘之惨,毒流祠宇,焚毁无余。兰于文庙、寺观,创建修葺,次第新之。独帝君庙在瓮城内,湫隘不称,岂所以崇祀典而妥灵爽乎?惓惓于怀,迄今五载,恐瓜期届,而志莫遂也。乃于壬辰秋,卜地于城西门外,庀材鸠工,建造大殿、拜殿各三楹,左右庑、乐楼、大门、墙垣、禅室,一一完备。费越千金,匠作夫役,量给工价,咸欢呼踊跃,未百日而工竣,是皆帝之威灵默相之。入庙者,仰瞻榱桷,轮奂巍峨,庶几益思所以崇敬哉!”。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