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古县衙楹联赏析
――善扬恶去当官应以民为主,弊铲利兴食禄需为上解忧
这副对联上下联的上半句即除恶扬善,兴利除弊,这是封建社会对地方官员的基本要求。有人说,封建社会的地方官的职责主要就是问官司和收赋税两项。除恶扬善,主要反映在问官司上,县衙大堂则是打官司的主要场所,相当于现代法院的审判厅,在这里最能体现官员的公平、公正、主持公道的品德和素养,所以,封建社会的衙署大堂则是考量官员清廉与贪腐的检查站。兴利除弊,主要表现在对社会风尚的教化上,在封建社会,印刷技术落后,书籍是有钱人的奢侈品,百姓多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更无现代传媒,对老百姓的教化则主要靠官员去做一些实事,如清顺治年间密县县令李芝兰在大旱之年带领百姓到白龙庙去求雨,清顺治年间县令张鹏在青屏山上修建文峰塔,道光年间县令杨炳堃办学兴教、修渠引种水稻等,都是教化的具体表现。
这副对联上、下联的下半句道出了封建社会官员的两项重要责任。第一项是为民做主,在儒家的道德理念里有“民本主义”,孟子就说过:“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话。这里的“民”,则主要是指在公堂上要秉公问案,为那些虽然有理但无钱无势的平民百姓做主。在旧社会,老百姓是最怕惹上官司的,所以有“屈死不告状,饥死不做贼”,“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的说法。老百姓不盼在公堂上能获多少利,只求不受冤枉。有句唱词说“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第二项是对“上”负责。这里的“上”,是朝廷、封建皇帝,可扩展至国家和社稷。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诗句,就是讲的这种职责。为民做主和对上负责是一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能把封建社会的官员都设想成贪官污吏,那时对官员也有基本标准和要求,在这些标准的约束下,也涌现出一批清廉的好官,如包丞、海瑞及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