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古县衙千年廉文化』之二十三
来源:新密市纪委监察网
时间:2015-06-04 00:00:00
字体大小:【
分享

诗词楹联蕴涵廉政文化

新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十年来,就有两处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四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有两个在新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描写的溱洧文化就是新密,因此新密也是率先诞出诗行的地方。千百年来,新密的文人雅士层出不穷,有关新密的诗词不计其数,这些大多描写山川河流,自然风光,也有讴歌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县令。

   “倬云宣力引渠长,十五分流灌四乡。利泽竟看追郑白,循猷直可媲龚黄。不教僻壤成硗确,顿遣贫家足稻粱。惠政恰宜天赐瑞,双妆九穗兆丰穰”。这是清朱方增赞密县县令杨炳堃治密的七言律诗。诗中对杨炳堃修渠引水、种植水稻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感叹此举可与“郑白齐名、龚黄媲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民生县令杨炳堃的敬仰和思念。

    “绝代循良迹,于今尚见之。人间怀旧德,山侧拥新祠。白石悬萝带,清风净竹枝。幽禽时一语,助我夜来思。”“小队行郊拜古坟,残碑空卧故城闉。千秋盛迹遗前史,五季昏时没此人。图画幸传慈惠貌,威仪常现宰官身。我来拂拭苍苔裳,凭吊当年虎尽训”。这是纪念密县县令索长官的两首诗。五言律诗是明潘恩在索长官庙祭祀后所作。索长官是五代时密县县令,被人们视为勤政廉洁、政绩卓著的县令之一,有碑文载:“密县令索长官,为官清正,执法严明,爱民如子,深为百姓所拥护,死后葬于城南三里半山腰中”。后人为纪念他,为他建庙祀之,不少文人雅士赋诗赞赏。

   楹联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衙署的“楹联”内容之多,涉及面之广、文化底蕴之深,不仅是中华楹联文化的产物,而且也能体现廉政文化。通过这些有益的对联时时刻刻提醒为官之道,切实做到日三省吾身,养成廉洁奉公的良好素养。

密县县衙的许多楹联就具有廉政文化的鲜明特点。如: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从来清白无遗漏,自古贪争有后殃。国法凛凛扬人间正气;人情熙熙伸黔首冤屈。人前人后一身正气;任满任中两袖清风。日临大地思三鉴;月挂中空记四知。正气堂堂,霁月光风常伴我;威仪凛凛,冰心慧眼不蒙尘。退思常愧亲民少,自警务求兴利多。日月清辉,千秋弘道本;文章瑞气,一库溯洙源。岂容浊气生心地,好以廉风树口碑。半缕半丝,不忘黎民皆父母;一粥一饭,常思俸禄是膏脂。这些楹联,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廉政文化的内涵,提醒人们洁身自好,廉洁勤政,恪尽职守,警钟长鸣。从这些楹联里,我们不难看出古人是如何重视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幅幅楹联就像一幢幢警钟,不断提醒告诫官员,做到令行禁止,克己奉公。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