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初,新密市纪委监委联合古城管委,深入发掘本土廉政文化,精心策划建设了杨炳堃展览馆。12月12日,杨炳堃纪念馆正式开馆。
杨炳堃像
杨炳堃,浙江归安县(今湖洲市)人,是晚清时期的一代廉吏,在密七年(道光二年至八年),修水利、兴教育、整煤矿、化民风,政声著卓,使密邑大治。新密人十分感念他的恩德,称颂他为“民生县令”。
展览馆正门
该展馆位于新密市古城县衙内,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展馆共分九个展厅。
展览馆一厅大门
该展馆生动展示了一代廉吏杨炳堃在密任职期间治密功绩,该馆的建成为我们弘扬历史文化、传承廉政精神提供了一个重要阵地。
杨炳堃在新密任职八年(道光元年至八年),后调任息县知县,邓州、信阳知州,湖北汉阳知府,云南迤东道,湖南盐法长宝道、湖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他为官三十余年,精明练达,表率有方,无论剿匪、平乱、治蝗、禁烟、赈灾,安定地方,都有政声,二次被省府考评为“卓异”,一生受到道光皇帝六次诏见。
杨炳堃的这幅画像来自南京国史档案馆。从中基本可以看出杨炳堃其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呜呼!如杨侯者,真令人后世不能忘也!”这是密县监生杨万辉在“实颖渠序”中对杨炳堃的评价,也是杨炳堃一生真实的写照。
杨炳堃出生于书香门第、诗礼世家,有良好的家风传承。他的曾祖父杨斯觉仁爱慈悲,童叟无欺。家中开有米行,他给米行立有一条规矩:凡是买米之人,都会把“斗”装满,做到“升不去盈。”数十年间,贫穷人家都受到了他的恩惠,当地街坊邻居都称他为“善人”。
他的父亲杨知新热心公益,是一位人人称颂的乡贤,捐资修建有湖州三塔:飞英塔、多宝塔、浮玉塔,还带头捐资修复了湖州著名的潘公桥,维修了广济堂、育婴堂等,在湖州一带小有名气。
杨炳堃在河南历练八年,先后在辉县、陈留、卫辉、彰德、滑县、南阳、鄢陵等地办差、审案,足迹遍布河南,其中,五次代理知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时间多岗位的历练,为他以后的为官从政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兴办教育上,杨炳堃主要做了两件:一是修书院、设遥课;二是办义学、定章程,这些举措对密县教育的影响巨大。在之后的百年间,密县文风大振,人才辈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密创设的遥课制度。遥课制度相当于今天的函授教育,具体讲就是,每月初一和十五,集中在书院讲课两天,余下时间让学生在家一边务农一边作业,解决了贫寒子弟不能到书院上学的难题。
在新密境内,有两条古老的河流——溱水洧水,早在2500年前,《诗经》中就有一首美丽的诗歌《溱与洧》,描写的就是这两条河。其中,洧水全长60华里,横贯密县南部的平陌、超化、大隗、刘寨、曲梁五个乡镇。
为了充分利用洧水资源,杨炳堃动员组织沿河群众垒堰修渠,并从南方请来技术人员,种植水稻。在修渠种稻中,杨炳堃还撰写了《劝修水利以俾(bi)农田告示》,并严格要求自己:“本县下乡,夫马一概均系自备,不累民间一草一木。”充分体现了杨炳堃亲民爱民的仁爱情怀。
杨炳堃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一代廉吏,但是,在他身上却处处体现出心系民生的仁爱情怀、勤勉敬业的担当精神、规约化民的法治观念、严于律己的清廉品质,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讲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把杨炳堃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