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荥阳市环翠峪景区,一株万年古橿树下的窑洞,隐藏着八路军后方医院遗址。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共救治了2000多名战士和群众,留下了“英雄树”“英雄窑”等红色故事。说起八路军后方医院,不得不提到开国中将皮定均和他所率的部队“皮旅”。
皮定均(1914—1976),1914年出生在安徽金寨一个贫苦家庭,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中原突围、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功赫赫,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44年春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危局发动了河南战役,郑县、洛阳等县相继沦陷。为了在战略上牵制日军西进,保卫大西北,同时连接华北、华中和陕北,八路军总部决定以皮定钧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选派1700名优秀战士组成豫西抗日支队挺进豫西。
仅经月余奋战,皮定均就带领豫西抗日支队在豫西站稳了脚跟,打开了抗日局面。短短一年时间就会同其他支队开创了以环翠峪为中心,西起洛阳、伊川,东达荥阳、密县,南到临汝、禹县,北到陇海铁路的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10个县抗日民主政府、9个独立团地方武装,从日寇手中收复了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抗日支队也从1700人发展到10000多人,为豫西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4年至1945年,豫西抗日支队先后进行了白栗坪突击战、佛光峪战斗、石道战斗等多次战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有了位于环翠峪的八路军后方医院。1944年10月,豫西抗日支队卫生部长高长喜命令由战旭东带领有治疗经验医生及部分战士,在环翠峪三坟村慎家窑洞筹建八路军第二卫生所,逐步发展成豫西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后方医院,最多时收治了50多名伤员,为豫西抗日提供了重要医疗后勤保障。
抗日战争结束后,皮定均还参加了解放战争,掩护中原军区主力顺利越过平汉铁路向西突围,创造了中原突围的成功战例,其所率部队也因此被称为“皮旅”。1955年评衔时,皮定均原报少将衔,毛泽东念其中原突围有功,在授衔名单上批示:“皮有功,少晋中”,皮定均遂被授予中将,一时传为佳话。
“皮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屡战屡胜,除了皮定均英勇善战、治军有方,背后有什么“秘诀”呢?那就是以皮定均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豫西抗日根据地期间,他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需,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自1944年冬到1945年春夏,皮定均带领八路军在豫西开展群众性“倒地运动”和减租减息活动,帮助根据地的广大贫苦农民从地主手中以原价倒回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并清算回粮食、房屋、牲畜等物资,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皮定均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还体现在细节中。有一次,皮定均到八路军后方医院看望伤员,吃饭时候发现有个十来岁的孩子眼巴巴地盯着他。见此情景,他立马把孩子拉到自己身边,把饭让给他吃。皮定均说,为人民服务要从自己和身边人做起,把对人民的爱落实到具体、实在的行动中。
正因如此,根据地军民团结如一家,鱼水情深,当地群众发展了地方党组织和农会,积极参军参战,主动侦察敌情,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茶、送饭、做军鞋、抬担架、护理伤病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正是“皮旅”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正如“皮旅”战无不胜的法宝一样,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是我们党能够从弱小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才能战胜当前各种风险挑战,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武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