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 致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
来源:郑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5-09-23 18:07:49
字体大小:【
分享

近日,由上街区纪委监委策划拍摄的廉洁文化微短剧《廉脉》在省、市纪委监委网站播出,引发广泛关注。该剧以本地历史名臣王博文的清廉故事为原型,采用古今交织的叙事方式,由党员干部自编自导自演,生动展现廉洁家风跨越千年的传承力量。

于我而言,参与《廉脉》的拍摄,不仅是一次廉洁文化建设的大胆尝试,更是一场打破常规、向新而行的“勇敢出发”。人生的无限可能,恰恰就蕴藏在这每一次的出发之中。

在策划《廉脉》之前,我们经历了长时间的“自我追问”:为什么一些廉洁宣传总让人觉得“隔了一层纱”?为什么不少青少年对廉洁的理解,仍停留在“那是大人的严肃话题”?答案渐渐清晰:我们太习惯于“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讲座中的说教、展板上的文字、文件里的要求,内容虽正,却缺乏真正打动人、引发共鸣的载体。就像我们总在提倡“学习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但王博文的“不贪一钱”究竟发生于怎样的情境?他面对法与情冲突时的挣扎与坚守,又如何让现代人真切感知?

于是,“拍一部廉洁文化微短剧”的创意应运而生。这个点子起初颇具“冒险”色彩。有人质疑,用短剧演绎历史,会不会弱化廉洁教育的严肃性?也有人担忧,历史题材把握难度大,一旦失准反而适得其反。但正是这些声音,更加坚定了我们尝试的决心,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选择,而是在守正的基础上探索让文化“活起来”的新路径。我们要做的,绝非将廉洁教育变成一场“短剧秀”,而是借故事搭建桥梁,让历史人物的廉洁风骨真正与当代人的认知与生活接轨。

在脚本设计阶段,我们有意规避“高大全”的形象塑造,刻意融入了诸多生活化细节,例如王博文面对旧乡邻请托时,虽最终秉公处理,却同样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艰难。这些细微之处的刻画,就是希望让观众感受到,清官廉吏并非遥不可及的“书本符号”,而是可感可知、有血有肉的榜样。这种“从小处着手”的叙事,往往比直接说教更具感染力。“原来廉洁就是守好小底线。”当参演的学生在拍完少年王博文的戏份后发出感言,我们明白这条路走对了。

梦想的力量,始终蕴藏于点滴坚持之中。

拍摄期间,许多瞬间令人动容。演职人员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反复打磨每一句台词;马固村王博文的后人不仅协助斟酌剧本,还主动送来家族珍藏的文献资料;甚至有路人驻足询问:“这是在讲我们上街清官的故事吗?什么时候能看到?”这些点滴参与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廉洁文化创新不应仅是“纪委的工作”,更应成为“大家共同的事业”。

回望整个过程,《廉脉》最珍贵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载体”,更在于打破了我们既有的思维定式。曾经认为“廉洁宣传必须严肃”,但其实该严肃的是内核而非形式;曾经担心创新“容易跑偏”,但其实只要守牢廉洁初心,形式越鲜活,越容易深入人心。我们未曾预料,一部十几分钟的短剧,能让孩子主动去查阅王博文的故事,能让群众期待“再拍续集”,这些“意外收获”,都是创新带来的惊喜。

每一次勇敢出发,都是对过去的突破、对自我潜力的发掘,更是对初心的坚守。我始终相信,廉洁文化不应是静止的口号,而应是流动的故事、鲜活的力量。《廉脉》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未来,我们还将持续探索更多新形式、新载体,让廉洁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让更多人读懂“守本心、知敬畏”的深刻意义,这正是我们作为廉洁文化“传播者”的初心与使命。(上街区纪委监委 韦耀星)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